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科技科普>科普知识

地震灾害你要知--地震名词

发布日期:2017-03-31 09:12 来源: 【字体: 小   中   大

  地震,是指突发性的地表上下、左右的复合振动或晃动。地震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指由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构造运动在地球深处激发出一种向周围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到达地表时,会引起地面的震动,即构造地震。全球85%—90%的地震属于构造地震,包括了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至今所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1960年5月22日的智利8.9级特大地震。火山地震是指由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至今所记录到的最大火山地震为7.0级(发生在人口稀少的冰岛)。陷落地震则是指因地下岩层陷落而引发的地震,多为有感地震,破坏力较小。

  诱发地震,是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由矿山开采、矿井注水诱发的地震和由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诱发的地震。至今记录到的最大诱发地震为1967年12月11日的印度戈伊纳水库6.5级地震。我国记录到的最大诱发地震为1962年3月19日发生的广东新丰江水库6.1级地震。

  

 

  人工地震,是指由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制造的地震动。至今记录到的最大人工地震为1945年8月6日的日本广岛“小男孩”原子弹爆炸,能量释放相当于一次5.8级左右(矩震级)地震,其灾害比地震更为惨重是因为其在距离地面约600米的高空爆炸所产生的核辐射。

  

 

  地震可由地震仪测量并计算出其发震时刻、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和震级等。其中发震时刻、震中(地点)和震级是描述一次地震的三个基本要素。

  发震时刻,是指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并非人们最初感觉到地震的那一刻。只是在震中区,一般后者相对前者仅晚一到数秒钟而已。处在不同地方,感觉到地震的时刻往往不同。

  震源,是指一次地震的地震波起源地。

  震中,有微观震中和宏观震中之分。微观震中是指根据地震仪测定的震源所计算出的其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点,也称震中位置,用经、纬度表示。宏观震中不是一个点而是指一个区域,称为震中区,指震后经调查所确定的地震破坏最强烈的地区。由于震源区的物理状态和地震区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地面上破坏最严重的地区(宏观震中)往往不是震源的正上方(微观震中)区域,而存在一定的偏离。通常把微观震中简称“震中”,宏观震中则称为“震中区”(或“极震区”)。

  

 

  震源深度,震源深度是从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也就是震源与微观震中之间的距离。根据震源深度可以把地震分为浅源地震(0—60千米)、中源地震(6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300千米以上)。至今观测到最深地震的震源深度是768千米(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伊里安查亚省北部的深海沟附近)。一年内全球所有地震能量的释放,有 85 %来自浅源地震,而且以发生在地下5-10 千米范围内的地震居多。

  

 

  震中距,地面上任一设定地点到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称为地方震;在100~1000千米的称为近震;大于1000千米的则称为远震。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在实际测量中,震级是根据地震仪所记录的地震波计算出来的。由于不同地区采用的地壳模型有所不同,所计算出来的震级也就存在差异。

  根据震级的大小,可将地震分为:

  微弱地震:震级小于3.0 级的地震。

  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0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

  中强地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0级的地震。

  强烈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0 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等于7.0级而小于8.0级的地震又称为大震;震级大于或等于8.0 级的地震则称为特大地震。

  里氏震级与震源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对特大地震的测量存在“饱和效应”(强度明显不同,而计算出的震级则相同)。当今国际上(如美国)已开始采用一种物理含义更为丰富,更能直接反应地震过程物理实质,并且不存在“饱和效应”的震级表示方法,即矩震级。至今,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为1960年的智利9.5级(里氏8.9级)特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的大小不仅可以用其释放能量的多少即震级表示,还可用地面遭受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来表述,即地震烈度。其大小(高低)与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貌、土质条件、地下水位,以及建筑物的动力特征和施工质量等诸多因素有关。为评定地震烈度,需要建立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地震烈度表。它主要从人的感觉、房屋破坏和地表现象三个方面进行区分,采用罗马数字标注,单位为“度”。我国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采用的是12级地震烈度表,分别用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和Ⅻ表示,数字越大,表示烈度值越高。

  

  

 

 

  地震烈度与地震震级虽都反映了地震的大小,但震级反映的是地震能量释放的大小,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所造成的最大破坏程度及其破坏程度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对于不同的地区,其地震烈度的高低则可能不同。在震中区,地震破坏最严重,烈度也就最高,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地震的破坏程度减弱,烈度也就相应降低。一次地震,震中区烈度与震级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与震级相比,同人们生活更直接相关的是当地的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简表

  Ⅲ度:少数人有感,仪器能记录到。

  Ⅳ~Ⅴ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Ⅵ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Ⅶ~Ⅷ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Ⅸ~Ⅹ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Ⅺ~Ⅻ度:毁灭性的破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

温馨提示: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地震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案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