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 首页>政务公开>政策解读

中国地震局《“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解读

发布日期:2022-01-26 09:19 来源: 【字体: 小   中   大

  《“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中国地震局、中国科协于12月22日联合印发实施。为全面、准确把握《规划》,做好组织实施,现对《规划》进行解读。

  一、《规划》出台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需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对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提出“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助力全社会增强抵御地震灾害综合防范能力的现实需求。

  二、《规划》定位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科学普及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震减灾现代化建设为依托,以提升公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加强防震减灾科普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精品化生产、智慧化传播、社会化协作、国际化发展、法制化保障,实现防震减灾科普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减轻地震灾害风险,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地震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地震安全保障。

  三、《规划》编制特色和过程

  《规划》编制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加强与国家相关行业纲领性文件相衔接。规划编制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21-2035年)》的要求,把握全国层面科普工作新形势新动向新要求,围绕纲要2025年的目标方向、主要任务、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进行深度融合。二是做好与“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的衔接。注重与防震减灾总体规划理念相衔接,紧密结合“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方向和主要目标,合理制定与新时代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科普发展目标,重点考虑与“十四五”防震减灾规划中的“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内容相衔接,从科普服务重大战略、品牌创建、精品创作、科普产业化发展等方面做出重点安排。三是结合防震减灾科普实际科学制定规划目标。此前开展的基础性调查评估结果显示,公众普遍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对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技能需求较高,同时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仍存在创新不够、相关工作体系亟待完善等不足。以上工作的开展为制定与社会公众地震安全需求相贴近的规划目标提供了重要参考。

  规划编制自2020年4月启动,期间组织完成公众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水平和满意度调查、《加强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意见》实施情况评估等基础性工作,先后向科技部、卫健委、科协、中科院、腾讯、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等单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建议,面向地震系统、科协系统相关单位和部门征求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经反复修改完善,形成规划文本。

  四、《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发展环境,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5部分。

  第一部分:发展环境。主要从防震减灾科普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面临的机遇挑战和新形势、新要求三个方面分析和阐述了做好新时代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所面临的发展基础和环境因素。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明确了“十四五”时期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两个至上”、强化创新拓展、扩大开放合作、坚持精准施策等5项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到2025年的工作目标,从构建防震减灾科学素质评价体系、发布作品、建设基地和示范学校、遴选科学传播师、推进国家级基础研究项目科普产出、培育社会组织与企业等方面明确了定量目标,从提升服务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建设传播平台、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社会化程度、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定性目标。

  第三部分:主要任务。明确了科普规划的5项主要任务。一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安全发展需要,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服务能力,提出要加大对地震高风险地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少数民族地区等的科普服务力度,在突发地震事件发生后及时开展应急科普,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农民、工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服务。二是加强科普创新创作,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多元化供给能力,提出要丰富科普创作内容,推进科普源头创新,鼓励支持科普原创,大力推进科普场馆建设。三是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传播能力,提出要创新科普服务模式,建强科普传播平台,用好社会传播平台。四是加强科普业务、人才和制度建设,提升防震减灾科普体系整体效能,提出要统筹谋划全国防震减灾科普业务布局,完善人才队伍体系,健全科普组织管理机制、工作制度等。五是深挖防震减灾科普潜力,提升社会化国际化水平,提出要扩大防震减灾科普社会化途径,推动防震减灾科普产业发展,建立防震减灾国际合作机制。

  第四部分:重点工程。按照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提出实施防震减灾科普品牌创建工程、智慧服务工程、主体培育工程等3项重点工程,突出强调要推动建设以科普作品、科普活动为主体,以全媒体平台为载体的科普品牌体系;要充分发挥融媒体中心作用,打造科普综合业务平台,不断提高智能化服务水平;要组建科普“国家队”,打造科普场馆体系,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科普工作。

  第五部分: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完善经费保障、加强监督评估等方面为落实科普规划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提出了保障措施,推动形成职责明细、机制健全、责任到位、投入有力的防震减灾科普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相关文件:图示中国地震局《“十四五”防震减灾科普规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

温馨提示: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海南省地震局门户网站,是否继续?

电脑版|手机版

联系我们|版权说明|网站地图

主办单位:海南省地震局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美苑路13号

琼ICP备案11001630号-2

技术支持:海南信息岛技术服务中心

琼公网安备 46010802000001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bm53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