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努力提高防震减灾事业服务社会的能力
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离不开地震科技创新。地震科技创新水平决定了防震减灾事业的前途和未来,决定了地震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能力,决定了防震减灾事业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震局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创新摆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核心位置,紧盯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迫切需求,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绩效导向和学风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强化顶层设计,加强条件平台和人才队伍建设,优化管理,地震科技取得显著进展。
全面强化地震科技创新顶层设计
为解决当前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的科技瓶颈和突出问题,中国地震局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全链条创新设计,组织提出《“十三五”国家防震减灾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专项》,并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编制《“十三五”地震科技规划》,统筹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基础性工作。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防范》重点专项为基础,开展大陆强震活动地块理论等6个方面的研究。实施地震科技“突破计划”,明确 “地震预警与紧急处置技术”等6个方向作为地震科技近期(3-5年)工作重点,并将其纳入科技规划、业务工作和重大项目中统筹考虑。
联合召开全国地震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编制《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大力实施“透明地壳”、“解剖地震”、“韧性城乡”和“智慧服务”四大科学计划。联合科技部编制《国家地震科技创新规划(2017-2030年)》。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每年分别出资1500万元共同设立地震研究专项基金,支持地震基础研究。与阿里巴巴、华为等企业就地震信息化建设、地震科技创新达成合作意向。与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就“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长白山火山监测预警业务体系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地球深部探测科学研究、地震观测技术与工程科学研发应用、地震科学数据共享、地震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
地震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取得新进展
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一批高水平文章,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开展地震监测预报理论与技术、地震前兆机理与识别判据、水库矿山诱发地震、大陆动力学与孕震环境、城市和工程地震灾变机理、我国区域地震应急背景和管理模式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对青藏高原东部构造形变及地下结构、华北地区新构造运动演化进行深入研究,研究成果“证实青藏高原通过下部地壳物质流动和上部地壳沿断层块体滑移两种方式向东扩张”入选“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通过考察汶川、玉树、芦山、鲁甸等典型震例,深化对发震成因机理与过程、构造形变和致灾机理的科学认识。发展绿色人工震源探测技术,探索地下结构微小变化,在国际上首次突破内河流域主动源激发和数据接收技术。提出地震亚失稳前兆物理模型,使在实验室模拟地震孕育发生过程成为可能,并尝试进行野外试验比对。
深入实施喜马拉雅计划,中国大陆地下三维精细结构探测、活动断层调查和综合地球物理场探测工作有序展开。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计划(ChinArray)顺利实施,获取了南北地震带约200万平方公里的地下精细结构,数据质量和处理结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功研制高灵敏度新型测氢仪和测汞仪,国家重大仪器专项支持的绝对重力仪、海洋矢量测量仪研发取得重要突破,有望形成产品,打破国际垄断。
地震科技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
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的2015年度地学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启动首批8个局属重点实验室建设并进行了三年期评估。已初步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以局属重点实验室为骨干,野外观测基地为补充的实验观测创新平台。组建中国地震局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启动首批试点创新团队遴选。购置大型振动台台阵等一批大型仪器设备。
与深圳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地震局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合作协议,将在防灾减灾关键应用技术和智慧服务产品研发以及系统集成创新、仪器装备研发中心建设、产业化服务平台建设、援外工程服务统一平台建设、省部级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国家级防震减灾产业园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地球所和珠海泰德企业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地震监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打造产学研用创新链条,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重大项目立项取得新突破
会同科技部等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的实施方案和概算书编制工作,并获得财政部预算批复,首批项目于2017年启动。配合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
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取得新成果
积极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贡献率。主动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加强合作,推进地震监测预警、建筑物抗震技术、震灾快速评估等关键技术研发,大幅增加科技供给,全面提升社会抵御地震灾害风险的能力。
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会同中国铁路总公司历时四年开展持续攻关,实现了高速铁路地震快速预警及紧急处置技术的突破。联合发布标准性技术文件,完成系统P波预警、阈值报警、列控等相关系统的联动处置、震后恢复、误报解除等功能和性能的全面试验验证,关键技术指标达到目前日本高铁预警水平,标志着我国基本掌握了高速铁路地震监测预警及紧急处置的成套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少数几个拥有高速铁路地震预警技术的国家。
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工程及高分专项。会同航天科技集团,完成我国首颗电磁监测试验卫星研制。卫星将搭载8个自主研发的载荷计划于今年发射,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类观测卫星的国家。完成“高分遥感地震监测与应急应用示范系统(一期)”项目实施,利用高分一号、二号数据组织开展了地震灾害损失评估、地质构造探查等示范应用。
建筑物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在国际上首次攻克基于性态抗震理论的核心关键技术难题,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攻克大型复杂结构在线混合试验技术,获得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采用混合减隔震技术的单体隔震建筑,形成了隔震设计分析、产品开发、检验、安装施工和监测维护的成套技术。截止到2015年,我国已有近6000幢各类建筑和近350座桥梁采用了减隔震装置,分别占世界的50%和15.5%,有力提升了建筑物抗震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