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二)

日期:2017-09-12

  以防为主,全面提升城乡地震灾害预防能力

 

  地震灾害预防是减轻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我国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地震局坚持“宁可千日不震,不可一日不防”工作理念,着力提升灾害预防基础能力,大力培养公众灾害预防意识,聚焦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形成政府、社会、公众相结合的地震灾害风险管理机制,全面提升了城乡地震灾害预防能力。

  狠抓“预防”,不断巩固提升地震灾前预防能力

  大力夯实抗震设防基础。发布实施了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采用了小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动预测等核心技术,充分考虑“极罕遇地震”对社会经济带来的灾难性冲击,消除了不设防地区,为新时期全面提升我国城乡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推进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严格落实水利水电、输油气管线、核设施等重大工程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基础设施防震能力进一步提升。强震动数据共享网站年访问量近15万人次,观测数据广泛应用到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工程学研究等多个领域。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制定了《雄安新区地震安全分析及抗震专题研究工作方案》,在雄安新区开展活断层探测等工作,完善雄安新区地震地质勘查及地震安全服务工作,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提供全过程地震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努力推动雄安新区建设成为国际标准、世界领先水平的地震安全城市。夯实市县防震减灾工作基础。240个地市政府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推动职责和责任落实,271个地级市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248个地级市地震部门进驻了当地政府政务服务中心,确立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相关行政许可并有效实施,有效保证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着力培养公众预防意识。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科普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认定管理办法》等文件。与中国科协签订地震科普合作框架协议,在科普宣传平台、科普产品开发、少数民族科普等方面深化合作。推进地震科普进入中国科技馆、中国数字科技馆。注重开展“互联网+防灾减灾科普”,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活动。每年组织“平安中国”防灾宣导系列活动,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

  防控“风险”,努力实现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

  加强地震灾害风险识别评估和规避。大力推进城市活动断层探察、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等基础性工作,加大对生命线工程、重要基础设施、易发地质灾害点等地震次生灾害源的排查及识别力度。活动断层科学探查从定性调查迈向定量研究,高分卫星、激光探测与测量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探测精度不断提高,完成了华北构造区和南北地震带中南段等重点区域的40余条主要活动断层的填图工作,建立活动断层基础数据库,为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铁路建设(青藏)、核电选址等国家重大工程选址,城乡规划和工程建设避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有效降低了灾害风险。

  大力降低地震灾害风险。加强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等民生工程,城市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现状有所改善。全国累计建成抗震农居约2200万户,特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的安居富民工程,显著提升了房屋抗震能力,经受住了多次中强地震的检验,没有出现倒塌情况,减灾效益充分显现。减隔震技术蓬勃发展并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已有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各类减隔震建筑6000余幢,约占世界的一半。

  加快地震灾害风险转移。推进地震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与中国保监会签署共同推进地震巨灾保险的战略合作协议,共推地震巨灾保险服务业发展,共建“中国地震风险和保险实验室”,开展地震巨灾保险模型、地震风险分散机制研究。配合研究起草《地震巨灾保险条例》。地震巨灾保险取得实质进展,城乡居民住宅保险已开始全面销售,云南、青海、新疆等地地震受灾群众已经得到理赔,金额共计约7000万元。